“我妈在养老院摔骨折了,你们必须负责!”“老人骶尾部红了,是不是护理不到位?”在养老机构运营中,这类争吵并不少见。看似突发的纠纷,其实藏着“预防”与“应对”的双重密码,既关乎老人的舒心,也决定着机构的口碑。
先说说最让家属揪心的两类问题:皮肤压疮和坠床跌倒。有位家属发现老人脚跟发红,当场情绪激动,直言要曝光起诉。可机构护理员淡定拿出“翻身卡”——上面清晰记录着每2小时一次的翻身时间,还有皮肤交接班记录,再加上医生现场判断“早期压痕可及时干预”,家属的火气慢慢降了下来。后续机构调整翻身频率、启用新减压垫,每天微信反馈恢复情况,最后不仅化解了矛盾,还让家属成了“监督员”,帮机构改进了高风险老人护理标准。
另一类常见的坠床纠纷,关键在“证据”。曾有老人夜间翻身坠床,家属质疑床档没拉好。机构第一时间带家属看监控:视频里床档处于闭合状态,老人是自行翻身时意外滑落,护理员15秒内就赶到现场。之后机构坦诚表示“对好动老人的防护评估不足”,承诺更换更高床档,还主动垫付了检查费用。这种“先解决心情,再讲事实”的做法,让家属从“要追责”变成了“共协商”。
其实,很多纠纷本可以“掐灭在萌芽里”。优质服务不是“锦上添花”,而是“防火墙”:护理员认真填好每一张“翻身卡”,就能避免压疮争议;保洁员及时擦干地面水渍、睡前检查夜灯,就能减少跌倒风险;甚至餐饮留样48小时、记录老人特殊饮食需求,都能杜绝“吃坏肚子”的纠纷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都是机构避免麻烦的“免责金牌”——服务做在平时,纠纷自然少上门。
当然,家属也不用怕“维权无门”。如果老人在机构遇到问题,第一步先冷静沟通,要求机构出示护理记录、监控录像等证据;若沟通无果,可依据入住协议和《养老机构服务安全规范》,明确机构是否尽到“提示义务”和“及时救助义务”;必要时还能通过调解或法律途径主张权益,比如要求机构承担合理的医疗费、康复费。记住,维权不是“吵架”,而是用事实争取应有的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