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联系热线:010-84536866

民商案例

当ATM机多吐钱:是意外之财,还是法律风险?

  • 发布时间:20.03.2025
  • 浏览次数:71

引言

“天上掉馅饼”的幸运,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危机。近年来,ATM机故障导致多吐现金的事件时有发生。面对这笔“意外之财”,许多人会陷入纠结:是悄悄带走,还是主动归还?本文从法律、道德及现实案例出发,探讨这一问题的答案。

 

 

一、法律视角:不当得利与刑事责任

 

1. 不当得利的法律定义

  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985条,“没有法律依据取得不当利益,造成他人损失的,应当返还”。ATM机多吐的现金属于银行财产,用户无权占有。即便银行存在技术故障,也不能成为个人合法占有资金的依据。

 

2. 刑事责任的边界

   侵占罪:若用户明知ATM故障仍故意多次取款或拒不归还,金额较大(通常超过1万元)可能构成《刑法》第270条的侵占罪,最高可处2-5年有期徒刑。 

   盗窃罪:若通过破坏ATM机、恶意篡改程序等手段获取资金,可能升级为盗窃罪,面临更严厉的刑罚。 

   信用卡诈骗罪:如使用他人银行卡操作并获利,还可能涉及信用卡诈骗罪。

 

3. 典型案例警示

   许霆案(2006年):因ATM故障,许霆多次恶意取款17.5万元,一审被判无期徒刑(后改判5年)。此案引发社会对“机器过错”与“人为责任”的广泛讨论。 

 

二、道德反思:诚信社会的基石

法律是底线,道德是准则。ATM多吐钱看似是“技术漏洞”,实则是社会诚信的试金石:

于个人层面:贪图小利可能损害个人信誉,甚至影响未来贷款、就业等。 

于社会层面:若人人效仿“占便宜”,将破坏金融秩序,增加社会运行成本。 

从契约精神角度上看:用户与银行之间存在服务合同关系,私吞资金违背了公平原则。

 

三、现实操作:如何正确处理?

 

1. 立即联系银行

   保留现金并第一时间通过客服电话(如银行官方热线)、现场工作人员或监控设备通知银行,避免被误认为“恶意占有”。

 

2. 保留关键证据

   - 拍摄ATM故障界面、多吐现金的照片或视频。 

   - 记录交易时间、地点、ATM编号及操作过程。 

   - 保存取款凭条或手机银行交易记录。

 

3. 拒绝侥幸心理 

   银行可通过以下途径追溯资金: 

   - ATM内置摄像头记录用户面部信息; 

   - 交易流水匹配现金出库记录; 

   - 冠字号码追踪每张纸币的流通路径。

 

四、银行的义务与责任

技术保障:银行需定期维护ATM机,减少故障风险。 

用户告知:应在ATM界面或附近明确提示“故障处理流程”。 

人性化处理:对主动归还者给予感谢(如赠送小礼品),而非一味追责。

 

五、结语: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选择

ATM多吐钱并非“幸运”,而是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验。从法律角度看,必须归还;从道德层面,诚信无价。在金融系统高度数字化的今天,每一笔交易都在塑造个人与社会的信用档案。主动归还不仅避免法律风险,更是对契约精神的尊重——因为守护规则,才能让“意外”不再成为人生的陷阱。

 

拓展思考: 

如果未来AI全面接管金融服务,类似问题将如何界定?技术漏洞的责任又该由谁承担?或许,答案仍将回归到人类社会的核心原则:公平与诚信。